



将国产化协作机器人、微特电机技术成果与智能仓储物流产业适配,拿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系统集成产品……通过深化改革,电科机器人完成了产业链生态重塑,提升了企业竞争力,发展版图从长三角延伸至北京、贵阳、珠海等地,产业空间进一步开阔。
“强身健体”壮“筋骨”:厘清“责任田”,压实“责任链”
2022年,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,电科机器人各方面制度成熟定型并落地实施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。
改革,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过程。
电科机器人自成立以来,通过不断探索,逐步明晰研究所、企业定位,突出研究所作为科技创新平台、专业公司作为产业和成果转化平台定位的“双主体”运行模式,进一步明确了“微特电机+特种机器人本体+智慧物流行业应用”的业务边界,与研究所业务模式形成互为独立、可协同转化的战略模式。
随着董事会、监事会、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建立,电科机器人治理制度不断完善,各治理主体权责法定、权责透明、协调运转、有效制衡的治理体系逐步形成。
改革,是与时间争分夺秒的赛跑。
2021年起,电科机器人以混合所有制改革、入选“双百企业”为契机,进入改革加速道。
围绕国企改革“双百行动”目标任务,形成电科机器人混改总体方案、实施方案,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,科学制定员工持股方案,探索对关键核心员工实施股权中长期激励,深入开展公司本部及下属公司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,实现两个“全覆盖”。
“夯基垒台”塑生态:横向“搭台唱戏”,纵向“串珠成链”
“我们优化人才战略布局,加快引进‘高精尖缺’人才,体系化培育与事业相匹配的人才队伍。”电科机器人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施进浩说。
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。电科机器人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完善薪酬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措施,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。
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目前,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由硕博士组成的技术团队达到50人以上,其中硕博士占比超80%。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,促进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,为推进人才培养、科技研发、学术交流等奠定基础。截至2022年8月,电科机器人及下属公司拥有职工856人,已基本形成了支撑专业公司独立实体化运行的人才基础。
唱戏需搭台,创新也要搭台。电科机器人先后立项并完成“上海市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平台”“上海智能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建设,力争突破外骨骼、四足、协作等特种机器人在高性能控制、实时感知等行业技术痛点。通过中游机器人本体的应用和推广,带动上游核心部组件、元器件和子系统的快速发展,形成公司内部小循环,行业内部大循环的良性互动。
播下种子,谋的是开花结果。电科机器人把以“关节机器人”为核心的重要技术成果,成功应用到普天物流以“物流运输”为核心业务的产业市场中,且正式完成构建“智慧物流装备”业务板块,作为特种机器人下游的行业应用端。
像这样例子,在电科机器人有很多。电科机器人通过中游机器人产品技术升级,带动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、智能化解决方案、仓储物流、医疗康养等领域向自动化、无人化和智能化发展,形成特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形势、新业态和新突破。目前公司已形成上、中、下游“两特”(微特电机及其组件、特种机器人及核心部件)产业链贯通式的业务布局。
深度整合“强身体”:聚焦主责主业,推进专业化整合
电科机器人高质量完成与上海普天、普天物流的深度整合,深化“两特”业务与普天融合协同,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、新业态,推动产业规模增长。
整合前期,电科机器人成立“两普”深度融合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,一把手亲自挂帅、班子成员各司其职、相关部门左右联动、“两普”上下积极配合,形成了上下一心、齐抓共管、深度融合新局面。
整合过程中,电科机器人通过调整优化结构布局,完成上海普天、普天物流股权、债权划转工作,促进产融结合和可持续发展。通过开展尽调、内审、专项检查、查阅资料、访谈、座谈等多种形式“把脉问诊”,深挖“病灶”查找亟待解决突出问题,通过深度融合,优势互补,“靶向治疗”开药方。
以问题为导向,电科机器人实行“一企一策”,将普天物流的“强身壮体”与上海普天的“瘦身健体”目标对策相结合。普天物流经济运行稳健有力,实现“强身壮体”,同时,进一步增强产业链自主能力,持续提升市场行业协同竞争能力与国有资本增值保值能力;上海普天组织机构优化精简,实现“瘦身健体”,持续推进降本节支提质增效,提升产研协同主业竞争能力。
目前,普天物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态势明显增强,新签合同额创历史新高,2022全年预计收入同比增长约75%;上海普天在保障服务品质的同时生产成本下降20%,主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产品交付能力持续提升,很好赋能电科机器人高质量发展。